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在哪些方面

  • 时间:
  • 浏览:0

1,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2:北京是世界第7位

中新社北京2月8日(记者陈杭清华大学中国开发计划研究院德勤中国8日共同发布了“国际交往2022中心城市指数,伦敦、纽约、巴黎、新加坡、首尔、香港、北京、东京、旧金山、哥本哈根在“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排行榜上进入前10名,北京是中国内地唯一进入前10名的城市。

全球首份“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具备“联通”和服务全球的功能,是一个集成全球高端因素、在全球问题上发挥重要影响的城市,是“国际交往”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平台。

该报告基于吸引力、影响力、力度三大轴,构建了由11个二次指标和25个三次指标组成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评价框架”,对世界37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评价,凸显和比较各自城市的发展特性。结果,伦敦、纽约、巴黎、新加坡、首尔、香港、北京、东京、旧金山、哥本哈根在“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排名中进入前10名。北京是中国内地唯一进入前十名的。

报告指出,从发展特色来看,主要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呈现出被疏离的发展路径和特色位置。纽约、旧金山在吸引力和影响力上取得了平衡,这些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中心占据了综合地位。新加坡、哥本哈根等城市吸引力和联通力量指标优良。一些城市在某些指标上表现尤其出色,比如北京、东京凭借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比较优势,在对外影响力方面名列前茅。

报告显示,北京在影响力方面最具优势,排名第3北京是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和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文化遗产的城市。北京汇集了中国顶级经济政策资源和财政金融资源,在世界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参评城市中最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的现在”。

二、北京作为国际交往的中心现在是怎样的点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一部分与天津市相接,其余被河北省包围。北京是中国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综合枢纽和国内最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都城历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优势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场所。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体“北京人”,北京最早出现的名字是“蓟”。

像北京这样长期以来成为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在世界上也是极少数。《不列颠百科全书》形容北京;One of the world#39。它是一种“自然科学”;“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八个世纪里,无论历史悠久,北京几乎所有的主要建筑都具有不朽的民族和历史意义。”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数不清的古迹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加绚烂的色彩。

今天的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城市发展着:在世界500强企业中,21家总部位于北京,世界第五位[8];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等商务区更是北京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象征。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等也成为北京的现代标志。北京以古老时尚的新貌,每年迎来超过1.47亿游客。

三、国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

现在,世界经历了100年来的巨大变化,中国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发展的整个进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市场,在世界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对中国人来说“国际交往”是选择的话,那么今天“国际交往”已经成为日常的或日常的必然。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国际交往中,不同的主体需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作为人类共同生存基础的社会实践能力、自主自觉的思想意识、理性的理解力等,都是国际交往开展和实现的前提。同时,人是有思想存在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由相互认同的人群构成的,因此也有自身特殊的观念世界。也就是说,在与他人的关系之前,个人和集团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想法、价值观、想法。每个国家的人都应该根据不同的理解来决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状况”,即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条件、发展阶段、国际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国际交流是从差异中相互理解,达成协议的过程。国际交往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呢

首先,要遵循“同情地理解”的价值原则,不能找到交往的根据和基础。同情地理解,也被称为“共鸣”。不能成为互相交换意见,互相交换意见的状态,也不能成为误解彼此的意见,互相交换意见的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同情地理解呢

一是探索实现相互理解的共同基础。人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生存发展,因此人的生活本身,即通过各种劳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共同的基础。所以,如果你不回归人类基本生活现象本身,你就无法找到共同的基点。从日常生活出发,从吃、穿、行动等基本活动中,从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很容易找到人类交流、对话和理解的共同基础。

二、要互相尊重对方的特殊关注和特殊表现,尽量了解对方的特殊关注和特殊表现的历史原因。注意到彼此是没有绝对同一性和连贯性的领域,摆脱自己的想法,从自己的立场理解对方视点的历史性理由和理由,根据。

三是探索在对话中使自己与他人相适应的综合价值表达框架。在这里,“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地方施舍给别人”这句话也有现实的意义。另外,在国际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在某些情况下,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不能对别人做。

一言以蔽之,我们应该用国际交往,更同情地去理解,从更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也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忽视他人的尊严,更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而侵犯他人的尊严。

其次,应该遵循“和而不同”的价值原则,这样才有平等交通的可能。否则,相互的交通不是控制而是冲突。实际上,“和而异”并不是单纯的交往战略,而是实现交往的前提条件。

一是存在论的意义,根据海德格尔的话,如果每个人都“在这里”,那么各个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也是有着特殊境遇的历史性存在。实际上,差异是一种基础的、具有本质意义的状态,“不同的”或差异是任何存在的生命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然或天赋的权利。指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孕育了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惯、不同的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每一个文明都植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国家、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事实上,不仅是人类文明,自然界的活力也来自多样性和差异性。差异的实体性是存在的,没有高低之分。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系统中,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面对不同的挑战,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承认差异性和多元性是民主价值的前提,是自由价值的前提,也是人权价值的前提。作为每个人,每个有着特殊文化传统的国家,都应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

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每个人的认识是特殊的、有限的,所以由人构成的任何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都应该是特殊的、有限的。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承认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是普遍价值的话,一定会走向对另一个人的否定或奴役。如果不承认其他人的特殊性,那就是否定其他人,也是否定其他人存在的意思。人与人一定有区别,应该相互尊重。国与国之间也有不同的利益,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尊重差异和差异可以保持和谐的关系。相反,每个人都必须普遍一致,或者不承认他国的特别关注,必然会产生冲突。

第三,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和而不同”也是有利于全人类未来福祉的价值原则。“中国人早就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理解“和而不同”,就可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吸收营养”,从而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推动共同发展。《国语郑语》中有一句话:“和实生物一样的东西不会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只有不同的东西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促进世界万物的发展,如果全是同质性的东西,世界就很难发展。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为何能创造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正因为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的价值原则,中华民族能否融合成“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并不难理解。此外,按照“和而不同”的价值原则,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广泛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极大激发了文化的创造活力。

毋庸置疑,中国人有自己特殊的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中国价值观是根据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演化铸造的,反映中华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命体验、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因而必然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形态、内涵和实质。从大禹治水可以理解中国对以农耕社会为主体的民族集团和合作的重视。面对自然的挑战,个人只能在集体中获得生存的机会和力量。因此,中国人往往把整体优先于局部,把集体优先于个人考虑问题,目的是在差异的前提下获得和谐的秩序。例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不和”,为解决社会冲突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例如,西方人往往从个人的角度来考虑人权,而中国人在群体中更注重尊重个人权利,而不是单纯从某人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权利”,这就是中国人的“和谐价值观”。在中国人看来,如果以寻求他人与自身一致的方式处理权利冲突,将进一步激化矛盾,引发更多、更大的冲突。它是“同而不和”的价值原则。如果以相互尊重他人特殊性的方式处理权利冲突,各自维护自己的权利边界,那就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原则。

再次,国际交往应遵循通过相互交流实现视野融合的原则,形成更有共识的价值认识和价值理解。达成共识的出发点应该和而不同,而不是在此基础上寻求共同点留下分歧,消除分歧,压制他人。寻求共识的过程是一个历史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从而不断超越当前的有限性逐步实现扩大共识的目的。作为一个人,我们一定有共同的价值。但作为不同的个体或群体,我们可能对这些共同的价值有不同的理解。我们通过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可以扩大价值共识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无论是世界观层面还是方法论层面,都不能将中国“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视为无原则的相互忍耐,更不能将这一原则视为对不公正现象的妥协。相反,主张“和而不同”的原则是为了抑制特定的个人或特殊利益集团,抑制以自身权利诉求侵犯他人利益的冲动,达到相互尊重的状态。老子说:圣人之道,不为之争。也就是说,人还是要工作,甚至“要竞争”,但不能有力地损害和打击他人。就国际关系而言,“和而不同”的价值原则可以遏制欺凌别国的“霸权”行为。因为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万物并育不害,道并行不矛盾”。国际关系中“和而不同”的价值原则,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方法,也是维护国际公正和世界和平的途径。在现实世界中,矛盾普遍存在,关键是如何处理和解决矛盾关系。那么,在人类社会中,如何解决矛盾呢。宋代哲学家张载指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也就是说,社会的许多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中人们必然产生利益冲突,而解决冲突的方法是通过和解达到共生。

最后,国际交往不应该做双重标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原则。在当今世界,在仍然存在阶级的社会中,利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但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只有遵循基本的、共同的规范,才能维持正常秩序。有些国家采取的方法是从自身利益和霸权的角度看问题,要求他们做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我可以这样做,你不能这样做,你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国际交往不能做双重标准。因为双重标准不是同情地理解,不是和而不同,而是超越自己的有限性达成共识。按照同情理解的原则,国际交往中应该相互尊重,应该纠正人首先应该纠正自己,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国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对方的特殊性是为了达成相互理解,实现和谐共存,双重标准必然造成相互指责,从而造成矛盾和冲突。基于超越自身有限性的原则,国际交往中从共识的角度对所有利益攸关方必须平等,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通过双重标准将价值观作为压迫他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