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到技校,他为何选择这样的转变?

  • 时间:
  • 浏览:0

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的第六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上,有一个选手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他叫周浩,三年前,他做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这样的身份转变,从高材生到技校生,从名校到普通院校,从未来的科研人才到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技术工人,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和不解。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温国鹏我们应该尊重周浩的个人选择,而不是用功利或者偏激的眼光去评判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途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因此,我们既不能把周浩视为“自暴自弃”或者“浪费人才”,也不能把他当成“反应试教育”的英雄或者“读技校比读名校有用”的证明。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平和和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件事情。周浩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了一个选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或者影响。我们不能把他“棒杀”,也不能把他“捧杀”,更不能把他作为一个特例来否定或者肯定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事实上,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这么多关注和讨论,反映了我们对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见,“名校情结”依然严重,“功利主义”依然盛行。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胡乐乐周浩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和追求的年轻人,他喜欢“追随自己的心”。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赞赏的品质。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束缚,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生活。比如说,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为了娶心爱的女人而放弃了王位;比如说,霍山县副县长潘家东为了回归医生本职而主动辞去了领导职务;比如说,周浩为了实现自己对机械制造的热爱而选择了从北大退学去读技校。这些看似不同寻常甚至不可理解的举动,在他们看来却是最正确和最幸福的选择。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们没有权利去干涉或者批评他们的选择,我们只能尊重和理解他们的选择。当然,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很多人在面对诱惑或者压力的时候,会选择妥协或者顺从。比如说,很多孩子不喜欢上大学或者当公务员,但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说,很多成年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或者职业,但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得不忍受和适应。这些人也许没有错,但是他们也许没有真正地活出自己。周浩是一个勇敢和坚定的年轻人,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他敢于做出自己的选择。他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他也可能会收获很多快乐和成就。我们应该祝福他,也应该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