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创新人才成长高地成大学校长论坛热门话题

  • 时间:
  • 浏览:0

  大学作为培育创新人才的高地,该如何培育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3日下午,参加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中外校长们,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对话。  灌输式教育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知识+能力+思想=创新+创造能力”,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用这个公式概括了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文化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大学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就要特别重视培养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让学生具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知识、能力和意识,在学生精神和灵魂中深深地打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烙印。灌输式和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有思想的人和有创新能力的人。 韩国高丽大学校长李基寿认为,大学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将填鸭式的教育转变为探究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思考、讨论、观点的碰撞,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才。 “我校正探索一个‘四跨’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跨学科专业、跨学院、跨学校、跨国界。”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介绍说,为了实现“四跨”,政法大学配套建立了弹性学分制和双导师制。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学校可以培养出“四型”人才,就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  人才培养须跟上时代变革脚步 2006年,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对所有课程进行了一次巨大改革。什么原因所致?“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变。”法国中央理工大学校长艾尔夫·彪赛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们正面临着三个变化。首先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演变得更加纷繁复杂,需要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实际问题,增加个人能力。第二,随着科学发展,告诉学生一个解决方案还不够,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第三,学生本身也有了很大变化。他们更加熟悉电脑、软件,个性也非常强,所以我们必须要给学生更加个性化和小组化的教学。 “我们的教育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专才教育为导向,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以通识教育为导向的过渡性时期。”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表示,在这个过渡中,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要考虑到三个适应性问题,就是教师队伍、政府和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不能用老尺子衡量当今大学生 “在中国的大学里,经常会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实际这是没有读懂年轻一代。用老眼光看年轻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认识,而把我们自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到他们头上,很不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指出了高校中存在的“老花眼”现象,“大学的责任第一步不要毁灭学生的创造性,第二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美国莱斯大学校长大卫·李博隆认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注重。“如果你不想了解你身边未知的领域,你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为此,该校特别设计了让学生“当老师”课程,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非常有创造力,甚至不比教授差。” 网上流行的“开心农场”偷菜游戏是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做出来的,颇受观众喜欢的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也是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写出来的。该校校长钱旭红认为,开放办学,寓教于乐,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良策。“育人的重点不在于依靠死板的单向知识传授,而在于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和见证者。”  让教师成为学生创新的引领者 “要重视老师对大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引领作用。”论坛上,多位中外校长不约而同地表示。 “首先我们要有富有创造性的教师,能够把创造型的思维传递给学生;第二要有良好的课程设计;第三点就是要有一套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架构,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校长罗斯·米尔本在论坛上介绍了该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老师的创新引领是重要经验之一。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介绍了该校的做法,“我们要求教师除了课堂上要有创新思维教学外,还要多从事产学研合作,并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 “高校需要创新型的教育家,在创新过程中育人,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建言。